迁址公告
  招租公告
  招租公告
  中山火炬开发区湾西智谷(2420单元
  2022年度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
  2022年度中山火炬开发区生物医药与
  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中山火炬开发
  点击查看更多>>
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导读
  
我国西药类的产品进出口重返快车道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2-24

  西药类产品是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的主力产品,进出口额占全部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的60.42%。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改变了2009年的徘徊局面,进出口总额达363.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45%。难得的是,进出口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进出口量同比增长11.5%,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2.52%。这说明西药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已明显恢复,持续高速发展可期。在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中,出口是大头,出口额比重达65.79%,进口额比重为34.21%,贸易顺差为114.9亿美元。

  2010年西药类产品出口:

  金额大涨,市场回暖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一改2009年下降5.55%的颓势,实现出口额23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17%,重新恢复了高增长态势。

  市场恢复强劲

  出口量价齐升

  在经历了2009年的低迷后,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市场强劲恢复,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也持续向好,原料药和西成药出口量价齐升,生化药则量跌价升。从出口额看,生化药出口21.33亿美元,增幅最大,达47.86%;西成药出口14.97亿美元,增幅为31.19%;原料药出口203亿美元,增幅为26.19%。其中,生化药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出口价格的大幅上涨上,其出口量虽然下降了63.33%,但由于出口均价上涨303%,拉动出口额同比大幅上涨。而西成药和原料药的增长则主要体现在出口量的增长上,其出口均价涨幅均在5%以下。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反映出国际需求在稳定增长,尤其是2009年出口量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在2009年的高基数上又实现了出口量的大幅增长,更显示出我国产品的良好竞争性和国际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潜力。

  主流市场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市场回暖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共出口到193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然是出口的主要市场,比重达86.78%。我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增长均超过26%,亚洲增长28.17%,欧洲增长29.8%,北美洲增长26.11%。相对于2009年三大市场的负增长,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主流市场明显恢复,且亚洲和北美洲市场均量价齐升。对欧洲市场虽然出口数量下降9%,但出口均价大幅上涨43%,整体仍有较大增长。对三大市场的出口额所占比重与2009年相比,亚洲上升0.36%,欧洲微升0.13%,北美洲下降0.39%,变化幅度很小,可见,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主流市场结构比较稳定。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国分别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荷兰、巴西、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主要出口发达国家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对印度和巴西的出口额增长超过30%,反映出新兴市场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从出口量来看,在前十大出口目的国中,80%的国家增幅超过24%,其中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超过40%,只有法国有7.42%的下降。出口均价则涨跌各半,对法国、印度和韩国的出口均价上涨幅度超过16%,其中法国上升幅度最大,达77.57%,对西班牙、意大利的出口均价下降幅度则超过10%。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医药市场明显回暖并快速恢复,但主要市场的价格竞争依然激烈。

  大宗商品数量增长强劲

  价格不容乐观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品种为283个海关编码商品,其中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上涨的品种占79%,总体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就出口额排名前20位的大宗品种看,100%品种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增长。在出口量上,50%的品种涨幅超过30%,"其他氨基酸"出口量增幅达54.46%;在出口额上,40%的品种涨幅超过30%,"芳香醚及其卤化、磺化、硝化或亚硝化衍生物"涨幅最大,高达82.45%,"肝素及其盐"、"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他氨基酸"出口额增幅也超过55%。这反映了我国西药类大宗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势头强劲,国际市场份额仍在稳定增长,西药类大宗商品出口潜力仍然很大。但从出口价格来看,名列前20位的产品中,50%的产品出口均价下降,"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达31.36%,"未列名结构上含有一个非稠合吡啶环的化合物"出口均价下降幅度也超过15%,反映出西药类大宗产品的出口价格并不乐观,不少产品的市场维护和增长是以牺牲价格来实现的。价格的激烈竞争有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国内产能过剩、相互低价竞争的结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很难改变这种混乱的经营秩序。

  经营队伍迅速扩大

  生产企业优势明显

  2010年,有实绩的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达9606家,同比增加8.96%。这既反映出西药类产品出口市场的活跃,也反映出出口企业分散,规模不大。从出口额排名前20位的企业情况看,17家为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只有3家,说明生产企业在西药类产品出口上具有一定的产品和价格优势,缺乏实业支撑的外贸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出口竞争上处于劣势。前20家企业的出口额占全部西药类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只有16.1%,最大企业的出口额仅为5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2.29%,反映了我国西药类出口企业的集中度不高,缺乏可以和大型医药跨国公司竞争的龙头企业。在前20家企业中,90%的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15%的企业增幅超过100%,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和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出口量呈现爆发性增长,增幅超过3300%,反映出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具有明显优势,个别增幅较大的公司可能还有其他非经营性原因。从出口均价看,65%的公司出口产品均价上涨,其中肝素钠出口均价上涨幅度在50%以上。35%的公司出口均价下跌,维生素C出口均价大多下跌25%以上,市场供求对出口价格的影响非常突出,主营产品的市场变化引发龙头公司业绩分化明显。

  民营企业成主力

  沿海省份领风骚

  2010年出口企业中,占出口企业总数73%的民营企业,完成了45.67%的出口数量和46.25%的出口额,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三资"企业以16%的比例完成了33.79%的出口数量和30.72%的出口额,三分天下有其一。国有企业则以11%的比例完成了20.37%的出口数量和22.99%的出口额,虽占比不大,但平均经营能力与"三资"企业相当,远高于民营企业。相对于"三资"企业的出口均价下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仅出口量有所增长,出口均价增幅分别达到26%和13%以上,既说明发达国家医药市场价格竞争更为激烈,也说明民营和国有企业更注重出口效益。

  从国内各省份的出口情况看,西药类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河北位列西药类产品出口前五位,五省市出口额比重高达69%,其中江苏、浙江比重分别达到22%和18.36%。这说明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地区集中度比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明显。

2010年西药类产品进口:

  数量增长,价格走低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12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3%,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进口总体量平价增

  大类商品情况各异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总体呈现量平价增态势,进口量只增长2.45%,进口均价则上涨了17.65%。但三大类进口产品情况各异:原料药量价齐升,以量增为主,进口数量增长20.72%,进口均价增长2.97%;西成药进口量增价减,进口量增长25.7%,均价下跌8.12%;生化药进口则呈现巨幅量减价升局面,进口量下降91.18%,进口均价则上涨1484%。原料药价格上不去是市场竞争所致。西成药进口均价下跌一方面是原料药价格持续低迷造成西成药生产成本降低,国内仿制药替代能力增强对进口西成药的价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化药则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进出口均价均大幅上升。

  主要市场优势分化

  新兴市场成长明显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是我国进口西药类产品的主要市场,三大市场所占比重达到近90%的高度集中局面。2010年,我国自三大市场进口西药类产品金额均增长21%以上,但由于价格上涨较多,自欧洲进口的比重从2009年的56.04%下降到39.03%,并且连续两年明显萎缩。自亚洲进口的比重则增加了7.6个百分点,达到了36.13%,且量价齐升。自北美洲市场进口数量减少和均价上升的幅度最大,比重也增长了2个多百分点。主流市场的价格压力迫使进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2010年,自拉丁美洲市场和非洲市场的进口比重分别增长了4.39%和2.36%,进口市场多元化逐渐推进。

  美国、印度、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瑞士是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前10大来源国,从这10个国家的进口比重达61%,美国以14.21%的比重一枝独大,印度则以9.7%的比重快速跃居第二。我国从10个国家的进口金额均不同程度增长,美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增幅均超过30%,这说明主流市场仍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

  制剂进口为主

  价格普遍下跌

  2010年我国共进口西药类产品270种,其中原料药占比47.59%,西成药占比40.97%,生化药占比11.45%。但从进口额排名前10的品种来看,60%是西成药或生化药制剂,进口额占西药类产品进口总额的近43%,这与我国出口龙头产品全部是原料药形成鲜明对比。10大品种进口量均实现增长,"未列名含有其他抗菌素的药品"进口量增幅最大,达105%,但进口均价下跌也最狠,达41.53%。由于原料药价格下降和国产制剂的竞争,进口制剂价格普遍下跌。

  进口数量三分天下

  进口额"三资"独大

  2010年共有6575家企业具有西药类产品进口实绩,同比增长2.3%。进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90%是"三资"企业,其进口额占西药类商品进口总额的24.5%,说明进口企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虽然进口数量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三分天下,相互比肩,但"三资"企业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59.56%,其中以跨国药企为主的外商独资企业占比达38.13%,他们已成为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口的绝对主力。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口能力差别不大,进口额各自只占20%左右。"三资"企业主要进口的是特色和专利原料药、制剂,产品价值较高,致使"三资"企业的进口均价是国有和民营企业进口均价的3倍多,反映了三类企业的不同定位和进口产品档次的明显差别。

  总之,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强劲恢复,重新回到了稳定增长的趋势之下。我国西药类产品也呈现进出口两旺的态势,但成本上升、价格低迷、人民币升值、国外注册困难等因素依然困扰着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短期内仍很难得到解决。

  2011年西药类进出口形势预测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2011年整体医药市场将呈现继续回暖的趋势。据IMS预计,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将增长5%~7%,达到8800亿美元,17个新兴医药市场国家将以15%~17%的速度增长,达到1700亿~1800亿美元,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增长25%~27%,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另据中国卫生部2011年工作会议预测,2011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主营业务收入将分别累计上涨25%、22%、23%、26%、31%。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西药类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部分产品的规模优势短期内也不会遭遇挑战,国际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稳定并将继续有所增长,这将保障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量在2011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大宗品种的产能过剩和国际市场西药类产品的价格低迷,将对2011年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价格上涨造成压力,整体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我国西药类产品的进口则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基本上将延续2010年的走势——数量增长,价格走低。

  预计2011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幅度,出口增幅将高于进口增幅。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政策和经营环境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的变化趋势将降低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环保压力的增强、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转嫁给外商,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利润水平;部分大宗品种产能严重过剩,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这些都将对2011年我国西药类产品的进出口走势造成实质影响,增加走势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