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尤其是发酵类药物产品,产能、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如今,这一庞大的产业也面临环保要求提高的压力。在新《环保法》的压力之下,原料药行业,例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可能会深度洗牌。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保法修订案》(新《环保法》),被认为是一部“不环保,罚破产”和“不达标,别生产”的最严《环保法》。随着近期一些环境违法事件被陆续曝光且被从严查处,新《环保法》对企业的威慑力逐步显现。 修改前的环保法,对违法排污企业的罚款上限是100万元,且对一个污染行为只处罚一次。而按照新规则,将实行“按日连续计罚”,这意味着只要不停止违法行为,处罚便不设上限。对企业超标行为,环保部门可直接限产或停产。 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尤其是发酵类药物产品,产能、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如今,这一庞大的产业也面临环保要求提高的压力。在新《环保法》的压力之下,原料药行业,例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可能会深度洗牌。 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新环保法将形成更加严厉的倒逼机制,迫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来提高自身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水平。目前,制药行业面临的压力较大,但就长远来看,新法对于整个制药行业的转型和提升最终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型之路并非易事,如何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节能环保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摆脱困境,这成为新政之下制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传统制药企业迎来整改期 近年来,在环保问题上“栽了跟头”的上市制药企业不在少数,最近的典型就是鲁抗医药;海正药业、哈药股份等上市公司也曾出现在环保部门督查整改的名单中。 鲁抗医药发布的2014年业绩预告就能“管中窥豹”,2014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左右。 同为四大传统抗生素家族的华药去年上半年营收55.79亿元,同比减少14.90%。浙江医药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4亿元,同比下降2.80%;实现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下降40.80%。从这些代表性企业业绩来看,面对的转型压力都是漫长且煎熬的。 在此压力下,原料药行业和抗生素等领域可能会深度洗牌。因为生产处理成本高,以至于发酵企业很难存活,很多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往西部等成本相对便宜的地方搬迁转移,要么关门。 从本质上讲,产能的严重过剩,引起恶性的低价竞争,产业利润被摊薄。转型就是生产函数的重塑过程,作为企业必须考虑老模式的致命弱点,才可能走出困局。目前,围绕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组获注优质资产的预期进一步打开,也给业界带来了想象空间,腹背承压的传统制药企业将扮演各自的转型大戏。 一系列问题已经把传统医药产业推到了“十字路口”,产业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对于环境保护,对于制药行业“三废”的处理,仅仅依靠“实行严格保护、加大惩处力度、公益诉讼、以罚代管”,是远远解决不了当前的环境危机的,只有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监管部门有所作为,真正为企业想办法、找出路、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一条双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