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从洪觉得,踏上中山的土地后,人生的路途从此变得很顺畅。作为中山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余从洪认为,中山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人才政策,对创新团队的资金扶持、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五个一百”等政策,对想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很强吸引力。 余从洪觉得,踏上中山的土地后,人生的路途从此变得很顺畅。正因为这样的顺畅,他选择将中山作为“第二故乡”。在中山健康基地,他从一个普通研发人员,成长为该基地的总经理助理、技术总监,多次斩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产学研合作奖等成果。 这位“技术控”表示,自己在中山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他的成长与中山的成长紧密相随。在余从洪眼中,中山创业成本较低,对人才有吸引力,如果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早期孵化培育,并引进龙头科技型企业,则会聚集更多高端人才。 统筹:项俊波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唐继宜 解决后顾之忧决心扎根中山 今年47岁的余从洪,曾在老家湖北宜昌以及海南、珠海等地的制药企业工作10多年。2000年,中山健康基地成立研发部门,在朋友引荐下,余从洪从珠海“跳槽”到健康基地。 “我想做药学技术研发,健康基地正好能给我这样的平台。”余从洪说,当年“跳槽”到中山时,正好赶上中山健康基地的二次创业转折期,不仅新增了专门的技术管理部门,还成立了研究所,自己要去的就是这个研究所,这里有充足的施展空间。 尽管最初只是普通研发人员,余从洪却感觉到在中山的生活“顺风顺水”。通过技术人员户口调动,他顺利落户中山;在健康基地工作两年后,他将妻子、小孩从老家接到中山,由于是技术人员,火炬开发区还为他想办法解决了妻子的就业、小孩的入学问题。 “一家三口能团聚在一起,安居乐业,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余从洪说,他在中山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和家庭的温暖,于是决定扎根此地,告别从前辗转的日子。 求学深造钻研技术“一直在路上” 一个有着“技术控”情结的研发人员,对新知的渴望是来自骨子里的,余从洪正是如此。来到健康基地后,他几乎从未停止学习,“要把研发做好,必须不断提升能力。” 2003年,余从洪考取武汉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求学的两年间,他既不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又不能耽误重要课程的学习,还要照顾家人。那段时间,余从洪时常出现在中山到广州的大巴和广州到武汉的火车上。来回奔波了多少次,他已经记不清了,艰辛自不必说,但求学深造的激情,却令他选择坚持到底,最终拿到硕士学位。 此后,余从洪又攻读中山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并获取了博士学位。他发现,求学深造与自己的研发工作其实可以相互促进,在健康基地的平台上,很多课题可以更便捷地开展研究并促成实现成果转化。 “专业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我一直都在路上。”余从洪说,中山政府层面的扶持,令他感觉到,为技术研发而不断深造是件有奔头的事情。 他举例说,早在2002年,中山市政府每年就安排1500万元的健康医药产业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技术产品研发和技术平台建设等项目,到2012年更是增加到7000万元。而火炬区则于2009年起,每年拿出1500万元专项扶持健康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2014年火炬区科技创新资金整体安排已达1.3亿元。 中山创业成本低对人才有吸引力 在健康基地这个平台,余从洪的人生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从一个基层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研发负责人和高端管理人才;两次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两次获中山市产学研合作奖;以他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7项,其中2项获授权。 与他同时成长的,还有中山这座城,以及整个国家健康基地。在余从洪印象中,如今的中山和14年前相比更有活力,更像一座现代城市。而健康基地14年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投产,但到去年则已进驻170多家企业,营业收入达319亿元,令健康科技产业成为中山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中山市全力打造的千亿产业集群之一。 作为中山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余从洪认为,中山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人才政策,对创新团队的资金扶持、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五个一百”等政策,对想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很强吸引力。同时,中山在同类城市中生活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较低,因此可以相对节省人才的创业成本。 不过,余从洪认为,中山在技术创新的早期孵化培育上与国内一流城市尚有差距。他建议,中山不仅要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会“摘桃子”,更要在技术创新的早期孵化培育方面下功夫,自己“种桃子”。此外,还应大力引进龙头型的科技企业,以此带动高层次人才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