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马游乐港口镇厂区的生产车间内,一些制作完成的碰碰车外壳码放整齐,等待出库。回溯过去30余年,这个小小的游艺车里承载了“金马”的创业史。
金马游乐港口镇厂区的生产车间内,一些制作完成的碰碰车外壳码放整齐,等待出库。
1975年,16岁的中山小伙邓志毅,进入中山市机床厂工作。凭借着乐于学习、爱好钻研的性格,邓志毅从一名普通的电工做起,很快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成为这家国企最年轻的中层管理干部。
但在当时,邓志毅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料到,一场前所未有的体制改革即将到来,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影响。
1978年底,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变,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任务、统一调拨生产材料的时代渐行渐远。
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机床产品滞销,中山市机床厂逐渐全面停止了机床产品的生产,一边依靠承担社会工程项目维持经营,一边开始探索试制食品机械产品等小型设备,寻求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往来于港澳和大陆之间的港商和日本企业看中了中山这块投资热土,决定联手将已经风靡日本的游乐园复制到中山。
1983年初,在风景秀美的长江村一带,一块4万多平方米的开阔地带被人工开辟出来。当地人前所未见的先进基础设施开始在园区落地,日本企业将太空飞碟、碰碰车、空中单车、翻滚飞车等游乐设备运到了园内。中山市机床厂接到了安装维护其中多个游乐项目的“大订单”。
同年8月,全国第一家大型游乐场——长江乐园在中山建成营业,全国游客蜂拥而至。这一盛况,引发了一些人的思考:
“中山人能不能自己搞游艺产业?”
1983年8月,长江乐园正式开业。
邓志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长江乐园开园不久,中山市机床厂就成立了当时大陆第一家生产游乐机械的专业企业,并将商标注册为“金马”。中国旅游标志是“马踏飞燕”,中山机床厂当时将新企业命名为“金马”,对游艺行业发展寄予了快马奔腾的期冀。
1984年初,长江乐园里的两台碰碰车发生故障,被工人带回维护。面对这个全新的设备,大家有点无从下手。时任中山市机床厂厂长的李武彪决定,让技术工人“解剖”碰碰车,一方面为了完成维修,另一方面也为了弄明白,有没有可能自行研发制造这套“舶来品”。
1983年,长江乐园开业,大陆的市民群众第一次见到碰碰车。
6个月后,中山市机床厂成功试制出第一台国产天网碰碰车PPC—101。1984年10月,这款碰碰车在广州珠江泳场首次投放使用,立即引起轰动。碰碰车场开业的新闻,成为各大媒体新闻头条。
对于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来说,1985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很多企业启动了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中山市机床厂显然走得更早一些。
1985年,中山“金马”实现了对碰碰车、小跑车等小型游乐设备的量产,年产量达到1133台。
中山市游艺产业就此正式起步。